肩關節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治療師,我手抬不起來這樣是五十肩嗎?」臨床上常見的肩關節疼痛,其實除了五十肩之外還有很大宗的原因是肩關節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同樣的肩關節夾擠症候群與五十肩都會有手抬不高與出力時肩膀乃至於手臂會有酸痛的症狀,然而肩關節夾擠症候群與五十肩的造成的機轉卻是相當的不同的,因此相當的容易誤判!
肩關節是人體中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由鎖骨、肩胛骨、肱骨三塊骨頭所構成,外面利用旋轉肌群(包含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與肩胛下肌)將肩胛骨與肱骨連接起來,藉以穩定肩關節與帶出動作來,而此關節內有滑液囊會分泌滑液使肌腱在關節內活動順暢減少摩擦。而當這個讓肌腱在動作中順暢滑動的空間變小與機轉被破壞後就容易造成疼痛的發生。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的患者在做舉手測試時有一特別的疼痛弧(Painful arc)特徵,疼痛弧就是指當手臂外展抬起會在70º~120º間產生疼痛,主要造成的原因如下:
a.肩峰斜角異常導致空間狹小。
b.肱骨粗隆太大,使得在動作中容易造成磨擦發炎。
c.臨床上可觀察到有肩關節夾擠症候群的患者常合併有姿勢不良所造成上交叉症候群(Upper cross syndrome),例如:駝背﹑圓肩﹑頭部過度前移,而造成肌肉控制失調。
d.重複性手高舉過頭的動作,例如:游泳、棒壘球﹑曬衣服等。ex.在不適當的姿勢下,突然地用力過猛,造成肌腱拉傷。
一般物理治療會利用冷熱敷﹑超音波和電療減緩發炎的狀態﹑放鬆緊繃的肌肉,但在儀器治療後仍需搭配運動來回復原有的功能,以避免在動作中二次傷害與續發性五十肩的產生。首先需要作伸展運動來回復關節活動度,一般會先放鬆肩關節前側較緊的肌肉,包含二頭肌與胸小肌﹔棘上肌的伸展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接著需加強肩關節穩定訓練,外旋肌群肌力訓練,並須作肩關節動作功能再教育,才算是完整的治療流程。
肩關節的疼痛是很常見到的問題,但卻需正確完整的評估才能「對症下藥」,平日保持運動的習慣避免酸痛找上身唷!
同步發佈於 力健.tw 更多保健新知歡迎到網站參觀喲!
粉絲團 力健復建科診所